凉血愈肠汤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治疗及作用机制
【出 处】:
【作 者】:
【摘 要】目的:初步探讨凉血愈肠汤对常规剂量及高剂量放射所致大鼠放射性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114只♂SD大鼠分为3组,A组即正常对照组(n=18)、B组即常规剂量照射组(n=48)、C组即高剂量照射组(n=48),B组、C组以高能X线直线加速器分别给予10Gy、15Gy大鼠全腹腔照射.造模成功后,B、C实验组再随机分为2组,B1、C1组为照射后不给药组,给予蒸馏水灌胃,B2、C2组为照射后给药组,予喂凉血愈肠汤,从照射后第1天开始,各组连续灌胃7d.每日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和排便情况.各组分别于照射后第2、4、7天取空肠、直肠上段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光镜下观察肠壁各层形态学变化并计算单位面积空肠肠腺存活率,并采用Hovdenak评分系统对直肠量化评分以及测定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结果:照射后给药组一般状况及排便情况较不给药组好,5-7d对比明显;照射后给药组空肠、直肠黏膜基本完整,炎症较轻,而照射后不给药组出现黏膜坏死、脱落,腺体萎缩,炎症反应重等情况;给药组在第4、7天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肠腺存活率(Fd=28.42,Ff=32.58,P〈0.01);直肠Hovdenak评分中,C组分值高于B组高于A组,给药组在第4天分值低于不给药组(F=5.26,P〈0.05;F=14.12,P〈0.01);照射后各组均出现细菌移位,而给药组在第4天细菌移位率显著低于不给药组(F=6.48,P〈0.05;F=12.24,P〈0.01).结论:凉血愈肠汤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疗效确切,其疗效与核幅射剂量及用药时间有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加速急性放射性肠炎受损肠黏膜的修复,减少细菌移位以及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有关.
上一篇:食管远端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对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的价值
下一篇:艾灸预处理对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炎性损伤大鼠血清IgG和eHSP72含量的影响